社會學給我一把能夠通往不同世界的鑰匙
涂曉蝶
自由工作者
如果有人問我,我人生最重要的決定是什麼,我定會毫不猶豫的回答——選擇社會學作為我的大學主修。
社會學翻轉了我自小對世界的認識
每一個人都有需要自我介紹的時候,我們或許會用我們畢業的學校、主修的科系來介紹自己,或許會用目前的工作介紹自己,在這些時候,我總最想和大家介紹「我是社會學徒」。
記得高中升大學的時候,我因為最喜歡「現代社會」這個科目,以及受到國科會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的洗禮,在許多高中生對於社會學是什麼都還感到陌生之時,我就很確定我的大學志願是——社會學。當時有人問我,念哲學的女生後來去當了歌手,那我念社會學以後要做什麼?其實我對於這個問題一點都不在意,因為我選擇社會學不是因為她可以為我帶來很好的工作、很多的財富,為我迎來夢寐以求的未來生活,我選擇社會學,單單是因為我很喜歡這個知識系統,以及她背後的價值、精神與意義。
第一次接觸社會學時,我被強迫思考的兩個問題所衝擊,一個是「少數應該服從多數嗎?」一個是「世界上有真理嗎?如果有,那什麼是真理?」在學校受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總是透過投票做各種決定的經驗,讓我從未想過原來有些事可能不能靠多數決來進行。自小認真聽話、認真讀書的我也困惑,如果世界上沒有真理,那課本上寫的是什麼?老師課堂上教我們的知識又是什麼?我用盡氣力努力學習、認真背書赴考,結果那些內容可能不是真理嗎?「事情怎麼與我想得不一樣」這個為什麼,引發我對世界的好奇。
「打破常識」是社會學的其一精神,也是她一開始最吸引我的地方,既有認知不斷被顛覆的過程,讓我覺得自己像夢遊的愛麗絲,所見一切都奇幻無比。高中以前從不讀課外讀物的我,對於知識渴望的開關就這樣被社會學一次次開開又關關,我開始著迷於閱讀,開始對認識這個我其實不那麼認識的世界深感興趣,探究這個世界、好奇所有事物的運作,這份熱情直到畢業十幾年後的今天,都依然存在。
直至今日,社會學那份探究問題的思辨力、對所有事抱持關懷柔軟的心意,始終是我「賴以為生」的「信仰」,我帶著社會學教會我看世界的「角度」、認識世界的「方法與工具」、理解與關懷世界所持的「價值」,以及種種我來不及羅列的社會學道理與社會學訓練完成了我的學業,也在畢業之後,將這些道理與訓練放進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當中。
社會學鍛鍊出我的內力
念社會學的人,可能免不了必須一直面對別人對我們的提問,「社會學是什麼?」、「社會學可以做什麼?」這些人可能是擔心我們未來的父母,可能是我們工作面試時的考官,也可能是不曾認識社會學的朋友們。
自社會學畢業後,我曾經是旅遊雜誌記者、是餐廳儲備店長、擔任過誠品行旅餐飲部主任、商周編輯顧問及商周alive編輯,在半導體公司負責學術活動執行,在工程公司策略發展辦公室及行銷客服處協助媒體公關、媒體合作、市場調查等專案進行,並曾為多家雜誌社的特約記者。社會學可以做什麼?其實啊,社會學什麼都可以做耶。
曾有人跟我說,社會學什麼都學,所以什麼都不精,老實說,我也曾擔心過自己是一個什麼都學但什麼都不真正會的人。在找人生第一份工作時,我甚至僅是剔除我不會的工作後便開始廣撒履歷,根本不知道工作該從何找起。直到真正開始工作,我憑藉著自己的「本能」完成各種公司、主管交付給我的任務後我才發現,其實社會學不僅是門「專業」,還是門「有用的專業」。她賦予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我和這個世界「互動的能力」,並內化成我的本能,成為「我」的一部分。
什麼樣的本能?像是採訪工作從事前收集資料、立基資料擬定訪綱,到訪談時候與受訪者如何互動才能讓他願意分享查得到的資料之外的故事給我,以寫出不一樣的報導,這個就是透過社會學質性研究訓練而長成的能力。什麼樣的本能?像是餐廳新店面監工過程,要能與不同專業工地師傅們搏感情、溝通、協調,以讓工程不僅如期如質,還因著師傅願意跟我多說什麼他們沒有告訴設計師、或設計師找不到的解方,使我們能夠注意到一些來不及或沒能力關照的細節,避免差錯發生,從而讓工程順利完成的這個能力,是透過社會學訓練我們面對不同議題、去到不同田野現場,能夠富彈性的與不同人互動而有的本能。
什麼樣的本能?像是在飯店工作時,能夠站在顧客的角度,洞察顧客需求、提供最適合顧客的服務,這個能力是透過社會學對人、對社會的敏銳觀察及細膩的關懷與柔軟之心而得的人格特質。什麼樣的本能?像是在執行專案、活動時所需的統合能力,是在社會學思考、邏輯訓練下,所養成的內力。什麼樣的本能?像是在做市場調查時,因著社會學量化統計的訓練,我們得以做出精確的調查預設,讀懂、讀對所得的數據結果,做出「不錯」的分析與理解。什麼樣的本能?像是在進行行銷策略擬定與媒體議題操作時,因著能夠掌握社會紋理與脈絡,於是除了可以發出好球,更重要的是不會打出壞球。
什麼樣的本能?像是在做雜誌時,面對包山包海無論是經濟、醫學、政府政策、文化資產、族群、教育任何議題,我們都能走得進去、完成或專業或有趣的企劃,這個能力是因著我們知道如何接觸、投入陌生的議題,因著「社會學什麼都學」,使我們得以擁有一把能夠通往、穿梭世界各地的鑰匙,讓我們去任何我們想去的地方。
社會學雖然沒辦法指向一個明確的職業,但是,她卻賦予我們自由選擇的能力,讓我們得以選擇任何我們想要的選擇。社會學或許沒辦法給予我們一個顯而易見的職涯發展方向,但是卻可以讓我們成為我們想成為的樣子。
社會學在我們身上銘刻的,是一種扎實、厚實卻不可見的能力與內力。
社會學提醒我要把自己褪下
2021年9月,我的碩士論文改寫為社會書《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夢》出版。這一份觀察筆記,從我大三時候開始發展。當時,我很幸運有機會能夠做陳美華老師身體工作者研究的兼任助理,負責幫忙一些簡單的事務。這份工讀幫助了我的日常經濟,也讓我對於「做研究」有更多認識與學習。
除了補貼經濟、學習研究,老師也會在日常裡和我們一起吃飯。一天吃飯閒聊時,我與老師分享了一點關於髮廊的觀察,老師好奇我為什麼會對髮廊的事有些認識,我告訴老師因為我的表妹是美髮建教生。老師鼓勵我把觀察記錄下來,試著做一份美髮建教生的觀察研究。
我開始修習黃金麟老師的「社會學寫作」,一個字一個字、一個段落一個段落、一個標題一個標題、一個標點符號一個標點符號的學寫作;同時,請美華老師指導我如何下田野、做訪談、看資料、問問題、找答案。這份研究最後變成我的碩士論文主題,並成為一本社會書,出版後入選文化部中小學生讀物選介。
研究結束、社會書出版後,我經常被問起這份研究的發現是什麼。而我真正的發現,其實是「我知道的始終太少了」。不認識社會學以前,我只知道從自身經驗出發去認識世界,直到接觸社會學,我開始認知到「設身處地」對於認識的重要性,但做研究的過程中我又慢慢發現,其實啊,設身處地只是一種心意,「實際上」並不存在,不論我多努力靠近,就算與他們一起下現場洗頭,我也永遠無法成為他們,我能離開、我有退路,但那是他們的人生,真實的人生,無法說走就走的人生。
無法真正做到設身處地的發現,讓我得以看見自己的限制與極限外,也讓我再知道原來褪去自己的既有認識去認識,也是一個重要的認識方法之一。這樣的反省,讓我重新有機會看見更多我如果以為我已經知道,就無法看見的什麼。
這是關於我的社會學故事,也是社會學為我生命帶來的禮物。她成為我生命的信仰,賴以為生的價值,賦予我能力與力量,讓我成為一個可以看見、知道如何認識、不忘謙卑與自省、能夠共感、得以同理、因此柔軟的一個人。
有些人可能認為社會學很批判、社會學很尖銳、社會學很衝撞、社會學很艱澀,但其實不會喔!我所認識的社會學,是一個又溫暖、又溫柔的地方。
不過,這只是我的社會學故事,以及我獲得的社會學禮物。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一段社會學旅程、一個社會學故事和一份社會學禮物,在你走進社會學大門以後。
相信在社會學裡面,你也會有一場奇幻的美好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