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召集人:陳逸淳
綜觀全台灣的社會學相關系所,能夠每年都持續地開設為數眾多的藝術相關社會學課程的,就只有東海社會系!
從1998年至今,本系陸續地開設《當代藝術與社會》、《西洋藝術與社會》、《文化社會學:莎士比亞的悲劇》、《美學的社會學》、《古典藝術與社會變遷》、《當代藝術與社會生活》、《展示:專題研討》、《論攝影:寫實、反美學與奇觀社會》、《藝術社會學》、《視覺文化理論》、《文學與社會:台灣小說的歷史考察與文本分析》、《藝術和社會理論》、《藝術家與社會:莫札特、梵谷、羅丹》、《小說家與社會:陳映真、白先勇、黃春明》、《日本社會與漫畫》、《通俗音樂與社會文化》、《小說與社會:從左翼到魔幻寫實》、《藝術與社會:創作的社會學意涵》、《藝術的社會實踐與社會創新》、《藝術的社會學研究》、《藝術與政治》、《藝術的社會史》、《島嶼寫作》、《藝術家與社會變遷》、《文藝復興的藝術與社會》、《陳映真與台灣1960年代》、《文學與社會:《紅樓夢》》、《藝術與審美社會學》、《音樂與社會變遷》、《當代藝術社會學》、《叩問存在:生活者孟東籬》、《城市與影像》、《文學與社會:閱讀陳映真》、《日常生活美學》、《藝術的現代性》、《搖滾樂社會學》、《視覺文化研究》、《文學台灣:作家身影與文本賞析》、《藝術與社會發展》、《音樂社會學》、《展示與社會》、《美的社會判斷》…等等數十門課程,豐富之程度如繁花錦簇,以上羅列尚且未能窮盡備載。
如此創舉,使廣義的文學、藝術與社會相關課程,儼然已成為東海社會系近二十五年來持續深耕的重要傳統,亦堪稱獨步全台的特色課程,並廣受學生歡迎。深耕至今,也已經有許多畢業系友投入相關的文藝產業服務,從事創作、策展、藝評與藝術行政之相關領域持續深耕。有鑑於此,「文學、藝術與社會」這門課程乃於107學年度正式建制化,列為本系的必選課程之一,期待透過廣泛地建立起「文學、藝術與社會」系列課程,來作為東海社會系的重要特色課群,並持續深耕這個獨特、豐富且持續創新的社會學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