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召集人:謝志龍
「社會不平等」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在現代社會裡,貧富差距、階級藩籬、以及性別差異與族群分歧等,往往透過個人身分或所屬群體不同而出現不平等的現象。更具體的說,在各種社會生活的場域裡,如家庭、嫁娶、擇屋、工作及升遷、教育及醫療資源的取得、收入、休閒型態上均可見不平等的現象。在觀察、探索、理解、甚至改變社會不平等的過程裡,我們該有些甚麼準備?能做些甚麼?避免些什麼?經由本系列課程的設計組合,應能提供給同學們基礎而專業的學習與判斷能力,據以思考、面對、看待所處的社會。
社會不平等這個特色課群裡,包括多門相關的「主題課程」、議題式的「探究課程」,以及支撐資料分析的「方法課程」。涵蓋了初階到高階的訓練,也結合了必修與選修的學分,由系上教師蔡瑞明、劉正、王維邦、謝志龍輪授,加之以具備專業知識背景的專、兼任教師群,共同建構出這個關懷社會與批判反思的特色課群。
本系陸續開設的社會不平等系列課程,主題課程部分包括「社會階層與流動」、「家庭與社會不平等」、「工作社會學」、「全球化與社會不平等」。探究課程則大致涵蓋以下多元議題,包括:教育(如「教育社會學」、「教育與社會」、「青年轉銜與教育」)、家庭(如「家庭社會學」、「婚姻與家庭」、「家庭、性別與勞動」)、族群(如「族群經濟與社會流動」)、性別(如「性別社會學」、「性別與身體」、「性別、世代與遷移」、「性別、階級與僱傭策略」)、世代(如「高齡社會學」、「高齡社會學專題」、「高齡社會研究實務」、「高齡社會問題分析」)、勞動(如「血汗工廠社會學」、「工作與生活」)、醫療(如「醫療社會學」、「醫療、文化與社會」、「人口、健康與社會」、「健康社會學」)、犯罪(如「犯罪社會學」、「偏差行為與犯罪」)、底層階級(如「貧窮研究」、「不平等與社會政策分析」)以及全球化。此外,本系也不定期開授「社會不平等名著選讀」、「Eric Wright專題:從階級分析到展望真實烏托邦」等課程。
至於提供理解這些社會不平等的定義、計算方式、區分標準、變遷趨勢等的「方法課程」,本系則提供了資料分析方面的諸多課程作為背景知識的習得與支撐。包括屬系上必修課程的「社會統計學」、「社會研究方法」;以及屬系上選修課程的「量化研究」、「社會學資料庫分析」、「資料視覺化」、「次級資料與R軟體之應用」等。另外還有「調查研究的理論與實務」課程,由政治系教師開授,也推薦同學們選修。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系列的方法課程也可配合《臺灣社會學會》執行的「社會調查師認證」的專業證照正式檢定,與此系列課程的實作底蘊互為表裡,促發更多開創的課程想像與展演機會。如通過「社會調查師量化認證」,當為社會系學生養成的資料解讀與量化分析能力,提供了公開的認證與肯定,不僅有助於畢業生在未來生涯裡運用專業調查能力於工作場域,也當屬為系爭光、為校爭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