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召集人:鄭志成
在台灣,沒有一個系所像東海社會系,能將學術思想引發熱潮,蔚為風尚。年鑑史學的長時段視野,不在史學界開眼,在東海社會系;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不在哲學系推廣,在東海社會系;韋伯百科全書式的歷史比較研究,由東海社會系為中心輻射散發到台北。這不只是懷舊地細數往日風華,這個治學紮根、知識底蘊的基本功夫,傳承迄今,並延續此東海學脈:齊美爾的復興、高達瑪詮釋學的析辨、布迪厄學說的闡述、韋伯方法論以及韋伯全集編纂同步德國學界的掌握,乃至當代歐陸思潮、社會理論的引介,這一脈接續的理論與思想史傳承繼受成為東海社會系立足台灣社會學界的基石。對於西方(尤其是歐陸)理論學說與時代思潮的關注,是東海社會系的傳統,也是特色。
對於理論學說與時代思潮的關注,一方面凸顯宏觀與反思的知識性格;另一方面,則意涵著面向事實的特徵,而非流於對理論思辨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刻板印象。具體而言,對於理論與思想史的考察,可由三個面向入手:觀點、理論、診斷。
觀點是觀看社會的位置、立場、方式。換言之,觀點是看法,是立場,是決定、聚焦、篩選、裁剪事實的前提。對於觀點的學習,涉及認識論、方法論。
理論是對於社會的認識與解釋。說明事物的來龍去脈,以及因果關聯。理論的考察,涉及對事實的認識以及各家說法的比較。
診斷則是對於社會症狀或徵兆的判斷。藉由社會診斷試圖指出當下社會處境,並思索可能因應之道,為進一步的社會實踐提供可能行動的參考。
綜合而言,強調理論與思想史意謂著對於觀看社會事實的位置與方式,進而認識理解社會事實,並可能提供對於社會事實的診斷。理論與思想史相關課程的學習,皆環繞著社會事實,緊貼生活經驗。
創系以來迄今,「社會思想史」與「社會學理論」課程一直為本系大一及大二必修重點課程。每學期相關選修課程亦多樣豐富,以概論或專題,及經典閱讀方式提供,例如近兩學年的相關選修課程:「當代歐洲社會理論」(陳逸淳,110-1)、「社會學觀點」(鄭志成,110-1)、「消費、影像與真實--布希亞專題」、「伊里亞斯《文明化過程》」(張義東,110-1)、「反思現代性」(鄭志成,109-2)、「意識形態理論經典選讀」(潘忻學,109-2)、「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葉守禮,109-2)、「博蘭尼《鉅變》」(許甘霖,109-1)、「什麼是後現代?」(鄭志成,109-1) 、「社會學名著選讀」(鄭志成,109-1)等。
對於理論與思想史相關課程的強調,不僅意謂著東海社會系學術傳統的延續,更是厚實社會學知識的底蘊,亦即兼具本系固有特色與學科基礎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