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回視自己的所從來時,往往無法迴避的便是東海社會學系,
我對於生活的理解與應對,很大程度來自於東海社會學系給我的啟發。
無論是對人的關心、對周遭生活的關懷,社會學系的知識關懷,成為我在探問我自己是誰時與面對生活時的指引。
只是,我並不清楚社會學如何與職場、社會生活必然產生怎樣的連結與變化,我只能嘗試著透過曾在社會學上的學習與現今的工作體驗,分享我們即將遇到的社會生活可能是什麼?
出社會後所接觸的工作是產品行銷以及媒體經紀,在行銷市場上,現今的消費主力仍是X世代(1965-1980)的勞動族群,也因此在媒體廣告、節目置入,很大部分是來自X世代所消費的品牌與產品。
但現在面對Z世代(1990-2000)受到網際網路等科技媒介影響的人來說,後者則在行銷市場上成為商業措施的未盡之地——Z世代的人究竟要的是什麼?
我的工作與生活現在便與這個課題習習相關。
對我們來說,在消費、行銷市場上,Z世代的消費力是稀缺的資源,即便40-50歲的族群才是社會上的消費主力,但行銷市場仍會賣力地追捧Z世代的消費群體(他們終將長大),也因此我們會不斷嘗試他們的好惡、個性、心情、價格和相對應的產品形象,要如何成為Z世代的目光焦點?
現在常見的「品牌文化認同」、「關鍵意見領袖」、「媒體網紅經濟」等所訂製出的商品、話題、社群媒介,其實目的都試圖影響Z世代判讀消費行為、社會生活時的指南——即便這些產品與需求你可能根本不需要。
綜上所述並非強調市場產品皆毫無用處,只是在這個很大程度受資本運作的社會裡,它會以許多難以覺察的方式左右我們的思維與需求,這些習焉不察的資訊、廣告、甚至你好友的限時動態,多可能會成為你生活與心情的累贅。
也因此,在社會學的知識中,我們可以理解社會的脈絡、運作邏輯,只是回顧自身時,面對自己的生活,終究要弄明白自己是誰,進而詢問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想成為怎樣的人,否則社會上有許多干擾,會成為令人疲憊的因素。
參考別人的資訊,凝視他人的生活,並不一定會讓自己的生活更好——這是我在社會後的社會學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