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行走的社會學家
回想在東海的四年半時光,打不完的報告、看不完的文本,罵不完的社會現象。若真的要用關鍵字來呈現的話,應該是「社會學之眼」、「理論」、「批判」及「旅人」吧!
剛進東海的那一年,必修課社會學打掉了不少既有的思維,讓腦裡多了許多空間,有機會用不同的視角看事情。社會學之眼,是社會系特有觀看世界的方式。當我們在討論個人問題時,除了描述人口特性(性別、階層、社會地位)之外,同時也會看到個人和環境間相互影響。在觀看的視角拉高之後,我們看得越深遠、感受越憤慨,對於社會上許多既有的想法、現象感到不滿,因而想藉由自己的力量改變點什麼。
「應該做點什麼」的想法,來自於想讓社會變得更好。但要憑藉個人力量改變舊有體制,不是簡單的事,更無法在短時間看見成效。因此,過程中容易因為旁人異樣眼光、冷嘲熱諷而感到失望、悲傷、憤怒,甚至開始懷疑付出是否值得?這時課堂上的理論便派上用場,讓我們在與難搞的刻板印象、屹立不搖的舊有體制拉扯時,更堅定地朝著目標前進。當我們在和頑固的敵方拉扯時,批判和批評的差異便會益加明顯。單純對一件不喜歡的事情謾罵、不負責任發洩情緒時,是一種批評;而當經理性思考,判斷後分析後提出的看法,就是批判。就成效、貢獻來說,批判會帶來相對較好的結果,而批評則是讓事情變得更糟。該怎麼提出批判而非批評,我認為是需要利用社會學之眼看到個人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利用社會學理論來堅定想法,提出有價值的建議,為此才能創造雙方的對話,才有改變社會的可能。
一個有豐富社會學想像能力的「旅人」是我給自己的定位。社會學之眼、理論、批判能力,都不需要任何的設備便可以展現。當我們在經歷社會系四年的洗禮之後,帶走的不是證照、技術,而是「社會學想像」。離開了學校,進到了職場、自組家庭,總會遇到「驚奇」的事情,常常恨不得大喊「老子不幹!」、「老娘不是生來讓你糟蹋!」的話語。如果此時跳脫當事者的身分,幻想自己是一個恰巧經過,帶著一顆有著社會學想像腦袋的旅人時,也許就會有不同的發現喔!
別忘記,社會學想像創造了無限的價值,除了讓社會更加美好之外,也會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