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社會學四年,這四年的所學是否能運用在職場上?
我相信這問題對每個年級,都會像小鹿般偶爾跳出來讓自己開始思考的議題。從社會系畢業12年,社會學所教導的理論、脈絡與詳細課程內容早已是模糊記憶,但深深刻印並影響我甚深的卻是這四年:系上整體氛圍、分組溝通討論、報告難產的過程、質化與量化調查的研究法、導生聚餐和導師一對一的討論互動、還有住宿團體生活、社團活動、直屬學長姊、學弟妹等一連串人和人深刻互動的體驗。
下列三點想分享給大家,讀完社會學四年後,在職場上最直接的運用感受:
[溝通表達能力]
社會學系從大一開始,就有大大小小個人與小組報告需要完成,從大一到大四,會經歷不同的上台報告與大題目的資料蒐集報告;這個過程你將會學習到如何整合資料找出重點、如何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如何跟同學們共同完成一份檔案;團體作業中,更可以學到團隊合作(職場中team work協調度很重要)、分工與專長的互補。每一次的討論和個人觀點論述,都是不斷練習自我的溝通表達、邏輯能力。從社會學系畢業,會依照個人特質在表達上有不同的呈現,但經過四年訓練,會具備基本的邏輯論述和口語溝通能力。出社會若想從事跟人互動較多的工作(像是YouTuber、KOC、業務、行銷企劃、公關活動與講者類型等),都能運用較為突出的溝通表達能力,讓自己更受矚目。
[資料整理力]
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消化一堆網路或書本資訊?我想讀完社會學四年,你應該能從中領悟到技巧與學習判斷資訊的整理力。社會系的期中、期末考,大多為開放式的申論題,要回答並填寫出內容,必須先讀完數本理論書籍,融會貫通後才能論述出自己的觀點。社會學四年,你會學習在一堆資訊中,如何抽絲剝繭,悟出事件本身的前因後果,進而整理出自己需要的資訊。出社會若是從事研究員、企劃、教師職務者,每天需沉浸在資料中,擁有閱讀之外的資料分析與重點整理,將會是讓自己在工作中嶄露頭角的一大亮點。
[自我省思能力]
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喜歡或不喜歡什麼?對於自我發掘與探討省思過程,是台灣填鴨式教育較缺乏的訓練。但進入社會系,最大衝擊就是你需要開始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體制上或權利方給予的資訊是正確的嗎?挑戰較高權利端,要如何圓融清楚的表達自我理念?一連串的為什麼與知道為什麼後的反應和動作,都是社會學給予思考上最大的恩典。比起單純指出問題,社會系更想訓練我們,如何宏觀與全面的看問題本身背後的意義。
大學四年要過的精采或渾沌都操之在己,海量無涯的知識及學識、人和人的互動牽絆和學會放下成長,都是大學四年很珍貴卻容易不珍惜的人事物。希望有機會看到這段文字的你們,能善用系上和學校資源,不害羞地盡量跟老師互動、提問,帶走自己專屬的知識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