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地址:40704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四段1727號
聯絡電話:+886-4- 23590121 ext. 36309
E-MAIL : chenyichun@thu.edu.tw
主要學歷: 法國巴黎政治學院社會學博士 Ph.D., Institut d’é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Sciences Po, France
專長:社會學理論 Sociological Theory, 文化與藝術社會學 Sociology of Art and Culture, 當代法國批判理論 Contemporary French Critical Theory
經歷:
在我眼中,社會學這門學科由於其抽象特質,它必然是理論的,但又由於其入世、揭露潛在社會規則的特質,這門學科也必定是既現實又批判的。誠如Bourdieu所言,社會學是一門戰鬥的運動(La sociologie est un sport de combat),但在此之外,它更是一門思辨的運動。將抽象思考以及對實際的介入與批判兩者結合在一起,從事既抽離現象卻又實際無比的研究,就是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特殊之處。「為什麼要讀社會學?」這個問題,是我從踏入社會學之門至今仍不停地自我質問的問題。而涂爾幹在百年前所賦予給這門學科的任務,也恰好給了我們一個答案:「與一切先見之明決裂」。對人們所信奉的真理抱持懷疑的態度,對既存的事實持續不斷地反思,對眼前的事物永遠懷著想要去探究其背後規則的好奇心。社會學能幫助我們去理解「是非」之所以為「是非」的理由,且透過辯證式的思考來幫助我們批判實際現象,進而幫助我們行動與抉擇。儘管行動可能由於社會學固有的高度反省特質而顯得不太容易,然而,這種特質正是社會學之所以如其所是地存在至今的理由之一。 — 《臺灣社會學會通訊》,第82期
上述刊載在《臺灣社會學會通訊》的片段,是我甫獲博士時的自我描述,至今未變。然而,這幾年的教學經驗,讓我對社會學的入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建立關係,相互理解,勇於探索,方能克服知識所帶來的傲慢,以及無知所帶來的恐懼。我與學生的互動關係,除了定期的討論之外,也期待學生能夠勇敢的提出問題,因為良好的研究總是從提問出發,在討論中聚焦,並於這一來一往之間漸臻完善。做研究的目的除了追求世俗成就,也可以是個人內在意義的探索,而知識的樂趣也大抵源自於此。
學年度 School Year | 研究計劃名稱 Academic Research |
---|---|
2018 | 《從「批判社會學」到「批判的社會學」: 布迪厄與博東斯基的批判理論》,計畫編號:107-2410-H-040 -004 -MY2。執行期:2018/08/01~ 2020/07/31。 |
2017 |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共同主持人。計畫主題:《關懷在地新住民,建立健康新生活》,種子型(A類)計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執行期:2017/9~2019/8。 |
學年度 School Year | 榮譽名稱 |
107 | 中山醫學大學 全校級教學優良教師 |
107 | 中山醫學大學 全校級研究所課程教學優良 |
2019
|
陳逸淳,2019 On “symbolic violence” of Pierre Bourdieu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aiwan, Taiw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November 30- December 2, 2019. |
2018
|
施恩怡、陳逸淳,〈是親職還是工作者?類親職工作者的角色兩難〉,2018年12月1日,台灣社會學年會,新竹交通大學。 |
2017
|
陳逸淳,〈從「批判社會學」到「批判的社會學」:布迪厄與博東斯基的批判理論〉,《批判理論之後:2017年社會學理論研討會》,2017年11月11日,世新大學。 |
2017
|
陳逸淳,〈作品的科學:Bourdieu的藝術社會學與象徵革命理論〉,第二屆「兩岸社會理論與文化學術研討會」,2017年10月19日到23日,北京大學。 |
2017
|
陳逸淳,〈什麼藝術才「值得」?台灣藝術場域的社會空間分析〉,2017藝術社會學研討會:藝術界.限。2017年5月19日,台中,東海大學。 |
2016
|
陳逸淳,〈從「知曉」到「能夠」:當代藝術審美價值的社會轉型〉,台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會,2016年5月20日,台中,東海大學。 |
2016
|
陳逸淳,〈怎麼看?當代藝術場域的被觀看策略〉,台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學會,2015年5月22日,台中,東海大學。 |
2014
|
陳逸淳,〈作品社會學是否可能?一個理論性的初探〉,《2014藝術社會學研討會:作品社會學如何可能》,2014年5月23日,台中,東海大學。 |
2013
|
陳逸淳,〈誰的公共性?藝術的公共性建構及其社會媒介之考察〉,2013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公共性危機。 |
2012
|
陳逸淳,〈論Bourdieu的「象徵暴力」〉,台灣社會學理論的創新與傳承:新世代的觀點,宜蘭,佛光大學。 |
2011
|
陳逸淳,〈文化創意的(再)品味化:文創法及其社會意涵〉,2011年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
2011
|
陳逸淳,〈博物館面對當代藝術的兩難:從「公共性」談起〉,2011年博物館研究學術研討會——十字路上的博物館。 |
2011
|
陳逸淳,〈藝術及其社會媒介:論「新銳藝術家」的成敗結構〉,2011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研究新世代」。 |
2011
|
陳逸淳,〈高教擴張、學歷貶值與世代的命運:一個法國經驗〉,2011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研究新世代」。 |
2009
|
陳逸淳,〈失敗的階級再生產:一個理論性的初探〉,歐洲台灣青年學者人文社會學會第三屆年會,2009年10月24日到25日,柏林佛光山。 |
2009
|
陳逸淳,〈藝術在社會中的多重歧異性格〉,第六次臺灣社會理論研討會:社會理論中的藝術——社會中的藝術與藝術中的社會,2008年10月2日,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 |
2003
|
陳逸淳,〈論社會分類:從涂爾幹到傅柯與布迪厄〉,2003年11月29日到30日,台灣社會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 |
2002
|
陳逸淳,〈系譜學:從尼采到傅柯〉,2002年12月11日,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小型研討會。 |
2020 | 陳逸淳,〈社會如何理解藝術?:《馬內:一場象徵革命》〉,《清華藝術學報》, 創刊號,,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19 | 陳逸淳,〈論布赫迪厄的「象徵暴力」概念〉,《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9期 (2019.06.01),51-106頁。(TSSCI) |
2018 | 陳逸淳,〈作品的科學:布赫迪厄的藝術社會學與象徵革命理論〉,《社會理論學報》,第二十一卷,第二期,秋季號,227-246頁。(台大認列TSSCI等級) |
2018 | 陳逸淳,〈怎麼看?當代藝術場域的被觀看策略〉,《思與言》,56卷第二期,235-261頁。(TSSCI) |
2018 | 陳逸淳,〈作品的科學:布赫迪厄的藝術社會學與象徵革命理論〉,《社會理論學報》,北京: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已接受刊登) |
2018 | 陳逸淳,〈誰得了「不專心」的病?注意力缺失症的社會學觀察〉,收錄於《性別做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2》,戴伯芬主編,117-124頁,2017年5月,大家出版。 |
2017 | 陳逸淳,〈布迪厄《藝術的法則》書評會紀要(下)〉,《社會分析》,15:121-153。 |
2017 | 陳逸淳,〈布迪厄《藝術的法則》書評會紀要(上)〉,《社會分析》,14:117-159。 |
2016 | 陳逸淳,〈誰得了不專心的病?注意力缺失症的社會學觀察〉,巷子口社會學。 |
2016 | 陳逸淳,〈布迪厄之後的法國藝術社會學前沿〉,《台灣社會學通訊》,第85期。 |
2016 | 陳逸淳,〈社福前線的民代障礙——從應曉薇到段緯宇〉,UDN鳴人堂,2016年6月7日。 |
2016 | 陳逸淳,〈無力的基層社工,無感的高層〉,蘋果日報,2016年5月26日。 |
2015 | 陳逸淳,〈嘲諷的自由:查理週刊式的自由是怎麼樣的自由?〉,巷子口社會學。 |
2015 | 陳逸淳,〈社會學是一門兼具思辯與戰鬥的運動〉,《台灣社會學通訊》,第82期,新人發聲。 |
2014 | 陳逸淳,〈作品社會學是否可能?一個理論性的初探〉,社會分析,9:87-109。 |
2014 | 陳逸淳,〈反青年的國家:國家有沒有剝削年輕人?〉,卒子先行。 |
2012 | 陳逸淳,《所述之言》(Choses dites),Pierre Bourdieu著,陳逸淳譯,台北:麥田。 |
2012 | 陳逸淳,〈博物館面對當代藝術的兩難――從「公共性」談起〉,博物館學季刊,26(2): 31-47,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12年 4月(THCI) |
2012 | 陳逸淳,〈數位藝術在法國:困境與希望〉,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國立台灣美術館。 |
2006 | 陳逸淳, 《大眾媒體的實在》(Die Realität der Massenmedien),Niklas Luhmann著,胡育祥、陳逸淳合譯,台北:左岸 |
2003 | 陳逸淳,〈論社會分類:從涂爾幹到傅柯與布迪厄〉,文化研究月報,第34期。 |
2003 | 陳逸淳,〈何謂啟蒙:康德與傅柯的界限思考與現代性〉,教育部顧問室跨校教學改進計畫:現代性的基本概念。 |